2006 年 4 月 1 日 的封存

胡德夫娶新娘

 四十四歲對一般人來說,已到成家立業的「安定期」,但那年紀時的「台灣元老級民歌手」胡德夫:

 演唱事業呈休止狀態;原住民運動面臨瓶頸;負債累累;全身上下長骨刺,日夜劇痛;離婚,帶著兩個稚齡幼子回大武山下的卑南部落投靠八十幾歲的老母;開始一個人的流浪。

 那浪跡山地部落的九年是這樣開場的:

 胡德夫為骨刺痛到萬念俱灰,哀求朋友幫他把炸藥牢牢綁在身上,以圖痛快一死。朋友不忍見他受苦,答應照辦,還幫他點了火,正想起身跑開那一剎,卻又徒手捻息引信,兩人抱頭痛哭。

 朋友嚎啕著:「你是有能力的人,你要活下去!」一字一字撞擊胡德夫的心。

 一度因不忍老母憂勞,他還曾把孩子送進收容發展遲緩孩童及孤兒的阿尼色弗兒童之家。胡德夫記得那是一個闔家團圓的中秋節,他揮別啜泣的孩子後,走到不遠處的茄冬樹下,禁不住蹲下來痛哭失聲。

 他扶著樹幹、遙望那排他曾積極抗爭才保留下來的綠色隧道,心中不住地呼求:「神啊!帶我離開此時此地,再給我唱歌的機會,為了媽媽為了孩子,我必須工作—–」。

 奇蹟似地,過幾天有家唱片公司突然找上門,邀他去錄唱一張合輯中的兩首歌。就從這裡開始,胡德夫彷彿又找到失落已久的線頭,得以用歌唱重新縫補破碎的生活。

 那段流浪歲月留下一首歌《太平洋的風》:「——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最早母親的感覺,最早的一份覺醒,吹動無數的孤兒帆船,領過寧靜的港灣,穿梭著美麗的海峽上,吹上延綿無窮的海岸,吹著你,吹著我,吹生命草原的歌,太平洋的風一直在吹 ——」;也讓胡德夫遇到共度下半生的布農族姑娘姆娃。

 「她說要帶我回家見媽媽,我怕她媽媽會以為我是她『老』闆,怪她糊塗。但是,她很堅定。」胡德夫惶恐地站在布農族老媽媽面前,心想要是人家拒絕也是應該的,沒想到老媽媽捧上一疊七件親手縫製的布農族衣服作見面禮,微笑著說:「我等你來接我女兒七年了!」令胡德夫感動得無法言語。

 跟我講故事那天,他說:「那不是普通的衣服,老媽媽為我披上的是嶄新的人生戰袍!」

 去年,五十五歲的胡德夫終於出版第一張個人創作CD,他在大安森公園盛大演唱會謝幕時,對全場觀眾介紹他深愛的姆娃,連呼三次後,姆娃才靦腆地上台,與所有工作人員牽手共舞。如今,胡德夫要正式辦酒席宴請親友,他在喜帖上這樣說:

 「最親愛的朋友們:卑南族和布農族在台東鹿鳴橋兩岸和紅葉溪谷曾經廝殺百年,結下深仇。現今他們的後代卑南胡德夫和布農姆娃決定於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四月二日(星期日)中午,攜手來到你們的面前結為永世之親,敬備喜筵邀您一起高舉祥和之酒,並高唱和平之歌。」

 我想,胡德夫已在對大地母親的詠嘆裡找到流浪的終站,也在他與姆娃愛情的謳歌裡,踏上重新出發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