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0 月 2 日 的封存

注視一個溫柔的細節

 我曾介紹過的一部紀錄片<醫生>(Xletter部落格:<唯有留不住>2006/07/21),最近正在上映。我想起片中有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細節,我一直很想寫出來,但卻擺不進那篇文章中,因此特別再寫一篇補述。

 故事中,兒子在家中更衣室自殺那天正是美國國慶日,父親溫醫師正和其他家人在居住的小鎮中心欣賞煙火晚會。煙火才施放不久,服務台緊急廣播:「溫醫師,溫醫師,您現在需要立刻回家——」溫醫師趕回家,看到警方已拉起封鎖線,幾名鑑識員警正在家中靜靜地工作著,他們一見溫醫師,只是平靜地說:「現在請您到××醫院的急診室。」其餘什麼也沒說。到醫院後,院方也沒直接讓他進急診室,而是帶他到一個小房間稍坐,接著跟他大致說明情況後,才問:「現在兒子在急診室裡,已無生命跡象,您想看看他嗎?」

 溫醫師據回憶口述的這個過程讓我感觸良深。參與這過程的,是許多不同場景中的許多不同的人,事出突然,絕不可能有一個人從頭到尾安排照顧著這件事,但表現出來的結果,當事人卻全程都被一份沉著深刻的默契仔細照顧著。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教育和社會文化,才能造就這樣善待人的自然反應?

 每次看台灣的災難新聞,我都感到心如千刀萬割!家屬、醫生、救難員、警方、記者、路人甲乙丙丁,一大群全亂成一團,呼天搶地的,事件現場頓時就像世界末日的人間煉獄。在那倉皇粗魯中,恐怖與傷害急劇倍增,相對的,受苦的人也更加無力、無助了。我從不懷疑台灣人的善良與熱情,只是,我們好像有一種很容易起鬨、好事壞事都趕快隨便大剌剌攪和一陣的文化,這種文化有時真的非常糟糕,它讓我們各行各業都很難培養出一種真正冷靜、紀律的專業氣質。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我相信絕不是我「神經過敏又龜毛」才會對這樣的事感覺不舒服,其實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舒服,只是很少人回頭檢查,到底問題出在哪些關鍵細節?大家可能因為習慣而誤以為「這種事本來就這樣」,甚至也不知不覺用同樣的方式再去對待別人,殊不知所謂不舒服也有很多層次,其實有辦法在處理過程中將傷害減到最低,並將必須即刻同步開始的補救與建設工作,發揮到最好。

 衷心期望我們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能儘量多用一點點心,從根本制度與方法上去改革,努力讓我們的社會能稍稍安靜下來,恢復那久違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自然溫柔。

 此外,如果可能,我還貪想多要一種輕鬆。

 兒子常要我陪他看一個美國的電視節目叫「歡樂夏夏叫」,那節目受歡迎的原因,我覺得並不完全是因為觀眾喜歡窺視人性反應,或觀賞別人搞笑出糗,而是那裡面間接暗示「人間本有信任、體諒、和認真對待」(不然怎麼會被整?),而那種感覺(或說錯覺)讓人舒服。我觀察那些突然在街頭被整的路人,除了一些共通的反射動作外,我看他們對陌生人的態度普遍滿開放、也滿有平常心的,發現被整後,有不少人就熱情地擁抱節目演員,對著鏡頭哈哈大笑。當然,能播出來的都是不錯的畫面,反應惡劣的早被剪掉了,我也不是因為一個搞笑節目就以為美國人的日子都過得舒坦,我只是想到,像這樣的節目要是在台灣做,是否能做得自然?我們台灣人的悲情太多又太沒安全感了,悲情又沒安全感的人如何能輕鬆得起來?而若不能輕鬆,又怎麼可能有幽默?

 台灣人會活成今天這個樣子當然不是台灣人自己願意的,那背後有深長複雜的歷史環境因素,我們千萬莫輕易苛責,只是,要趁我們還年輕的時候,警醒著掙脫那因循已久的文化牽制力,也儘量幫助我們的孩子好好去學做一個溫柔又能放輕鬆的人。


出報日期

十月 2006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最新回應

請輸入 e-mail 地址

RSS 訂閱